三十二

第一次看慰安妇题材的片子,总觉得这样的主题太沉重,让人不敢轻易去触碰。

POST

《三十二》,一想到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心里就像压着块巨石,沉抑得喘不过气来。二十万慰安妇,至一二年导演拍这部片子时,仅剩三十二人;一三年,二十二人;现在…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韦绍兰老人的故事。
五分多钟,故事还未开始讲述,背景音乐响起,眼泪便无法抑制地流下。
在看之前,对于老人的苦难,我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些许预见和想象。然而,也没预料到,这个老人身上有这样触人心弦的力量。

日军侵入广西,她被抓去做慰安妇三个月;
伺机,逃出,跋涉,回家;
丈夫说她学坏,邻居流言蜚语;
自杀,未遂;
怀上了日本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女儿夭折;
丈夫和孩子相继去世;
每个月靠九十块低保度日,全家每日靠四两饭度日,吃的最多的是野菜;
混血儿子从小到老生活在流言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中,读不起书,一辈子都是看牛,讲了七个妹子,都因他是日本人而未成,至老未婚,病而无侍;
这名誉背了一辈子,坏了一辈子。

她说,没有人比她更苦了。

她说,眼泪,是往心里流的。该是经历过多大的苦难,才能说出这样沉重的句子。

老人反复吟唱着这首童谣: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留眼泪自抹干。仿佛在哭唱着自己的人生。

然而,被问到对将来怎么看,她却说:
“这世界红红火火的,世界这么好,到现在我都没想死……”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这样的乐观,令人惊讶而心痛。

战争难人,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经受苦难的永远是这些底层的小人物。这世界亏欠她们的,没有补偿,她们却负债一生。

有两个中国,想象中的中国欣欣向荣,国富民强;现实中的中国,繁荣背后有广袤大地上的苦难。我们看过,哭过,悯过,却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只能发出“民生多艰”的哀叹。

昨晚坐在钱塘江边,想,我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概是一个推墙人吧。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