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阅读笔记

摘要:本书是大学哲学批判性思维的经典教材。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导人避免盲从。本书讲了思维与逻辑的形式,如何进行严密的论证和推理,常见的逻辑推理误区,如何挖掘隐含假设,等等。

Chapter1

大众的盲从

困境:鱼龙混杂的洪流中分辨和选择的困境。

问题:曾经有用的标准不再可靠,权威的言论不再权威(“砖家”)

现象:网络或传统媒体上某个言论经常会因其一边倒的情绪化浪潮。大众在浪潮中浮沉、推波助澜。但其实只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最基本原则就可以很容易怀疑言论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现实是大部分人没能避免盲从。

批判性思维

重要作用:引导人冲破盲从,避免被忽悠。

三大来源:理由的虚假性,推理的不充足性,论证的单一性

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和言论,质疑合理性

独立思考

判断是不是独立思考:看论者是否能说出前提和结论间的具体关系和推理。不以特定的立场、结论来衡量是否独立思考或盲从。

真正的独立思考:

  • 独立思考不在于受到什么影响,不在于和什么观点相同和不同,在于哪里和为什么相同和不同。独立于已有知识体系和思想的纯粹的思考是不存在的,人不是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就是受到那种观念的推动。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开放心灵,公正考察所有已知的事实和不同观点。
  • 独立思考:包括自我反思,把别人的观点当镜子,以便发现和突破自己的成见。
  • “在科学的问题上,一千个人的权威抵不上一个人的谦卑的推理。”——伽利略

Chapter2 批判性思维写基础、规范和途径

真理的存在性

  • 实在主义:真理独立于意识存在
  • 相对主义:真理不独立于意识存在
  • 虚无主义:真理不存在,没有认识它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的特质

  • 理智的谦虚Intellectual Humanility;每个人的理智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天生有有自我中心倾向,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偏见、假象、受立场限制,并不能完全认识真相;不去表现得比实际知道得更多,避免夸耀、自负、自满、伪装
  • 理智的勇气Intellectual Courage:理智接受真理,即使不喜欢;理智跑去谬误,即使被公认。
  • 理智的自主性Intellectual Autonomy:不盲从权威
  • 理智的换位思维Intellectual Empathy:设身处地从别人的立场看事情
  • 理智的诚实Intellectual Intergrity:坦率承认不足和错误
  • 理智的坚持Intellectual Perseverance
  • 相信理性Confidence in Reason
  • 心灵公正Farimindenes

    “维生素C可以防止感冒,因为最新报道说它可以阻碍病毒生长”

论证的假定

指论证中的一些可能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前提,但我们要去证明隐含前提的合理性。若不合理,则论证也不合理。

论证的标准

  • 清晰性clarity:语言清晰,不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
  • 准确性accuracy:事实证据和理由正确
  • 精确性precision
  • 相关性relevance
  • 重要性significance:证据和理由对主题、中心问题的相关程度,以及推理的支持程度
  • 充足性sufficiency
  • 深度depth
  • 广度breadth:考察角度的全面性
  • 逻辑logic
  • 公正性fairness

批判性思维的路线图

发现和质问基础假设——检查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想象和开创替代选择

问题

1.问题

  • 准确的说,什么是这里的中心议题
  • 我全部同意还是部分同意它的断言,为什么
  • 它的断言实际上奠定在某种假设上吗?假设合理吗?
  • 它的断言是否只在某些条件下有效,如果是,那是什么条件?
  • 我需要限定或解释某些用在断言中的词吗
  • 什么样的理由支持我采取这样的立场
  • 什么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这些理由

    .考虑反驳

  • 别人会用什么理由反驳我的立场

  • 我怎样承认或反驳他们的观点

    .分析步骤

  • 理解主题论点

  • 分析论证结构:用树状图分析
  • 澄清观念意义:必须理解论证中的关键词句、概念
  • 审查理由质量
  • 评价推理关系: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关系
  • 挖掘隐含假设
  • 考察替代论证
  • 综合组织论证:综合前面所想,对论证做出整体的评判、修正。

Chapter3 分析的思考:辨别和分析论证

6大认知能力:阐明,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省

论证标准化

图尔敏模型

图尔敏模型

数据、理由 ——————限定————断言
—————————————-|————-|
————————————保证——辩驳
————————————— |
————————————支撑

论证的基本过程是:资料(D)和必要条件(B)共同构成了理由(W),在接受了例外(E)的反驳之后,经过限定(Q),使结论得以成立

好的论证由6部分组成

  • 数据data: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和理由(小前提)
    断言claim:即结论,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和观点
    保证warrant: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大前提/隐含假设)
  • 支撑backing:用于支撑保证(大前提)的陈述、理由,不直接支持结论,而是支持保证
  • 辩驳rebuttals:对已知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 限定qualifiers: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常是因有了对反例的考虑,从而对结论限定。

    理类型

  • 概括:从事实样本推导出更大范围的真实性

  • 类比:从相似性推导出相似性
  • 标志:广泛共识
  • 因果
  • 权威:引用权威
  • 原则:普遍性原则

    eg.”孕妇不要喝酒”
    >
    理由:孕妇喝一点酒都有可能对胎儿产生危险
    限定:怀孕后期
    保证:孕妇对胎儿健康的关切更胜于自己的享受
    辩驳:并非总是有影响
    支撑:生命更重要
    结论:孕妇不要喝酒

Chapter4 澄清概念:清洗和细致的思考

论证中的语言意义问题

  • 模糊性
  • 模棱两可:词汇,指称,句法
  • 意义的歪曲
  • 同义反复和空洞
  • 模糊性和空洞
  • 含混的精确性
  • 学究和晦涩
  • 过分、有负载的语言:情绪化或预设的语言
  •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混淆

充分条件:只要X存在,Y就存在;
必要条件:X必须存在,才可以有Y。
EG.“如果下雨,地就会湿”——X是Y的充分但不是必要,因为X一定可以推导出Y,但不是只有X才能推导出Y。

论证的语言意义守则

定义

  • 定义过宽
  • 定义过窄
    既过宽又过窄

    证的语言意义守则

  • 澄清概念——具体和明确

  • 避免套话和八股
  • 避免繁琐和晦涩
  • 避免预设的情绪化的语言
  • 词义一一对应

Chapter5 真实的思考:什么是好理由

理由的性质问题

真理问题

形式逻辑中。一个完满论证,必须同时满足2个基本条件:

  • 前提真,或至少可以接受
  • 推理有效

input—process—output :前两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错误,需要明确错误发生在哪里,是起源还是过程。

虚假的来源

  • 有意造谣,说真话者其实是说谎者
  • 人的本能和认识的局限

对讨论的问题无知或误解
对其所见所闻做出错误的解释
虽然了解事实但无意的/有意的进行自我欺骗,或做出粗枝大叶或不准确的表达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无意欺骗但因为各种因素,我们认为真的事实,其实包含错误。

偏见根深蒂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理由的特征

理由:可接受的事实和观念

理由的经验来源:个人经验和公共经验

经验证据的可靠性

观察是构造和推理

眼见不一定是事实;

记忆不是录像带,人会本能地将事件和他们过去的经验拼接起来。

1.观察是推理和拼凑的过程
人是带有色眼镜看世界的,这不可避免。我们在生活,家庭和教育环境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信仰、习惯和认知模式。
认知偏见,盲点。

2.正常的观察是要出错的观察
一个不能运用已有经验来推理的人,= 二百五。

3.观察是知识的运用和判断

4.观察是偏向的心理活动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

我们的意图、爱好、倾向、信念、生活模式、理论等,支配我们的视野、构造我们看到的结果。

人们更愿意接受自己喜欢的事实,符合自己或党派的观点的证据是真实且重要的。不符合的是不真实的,或可忽略的小节问题。人们容易相信谣言和片面的不实之词,因为它们能舒服地和已有的观念、偏向、爱好吻合

鉴定公共经验的性质

证据来源的资格

来源的信誉、权威性、直接性(第一手资料,避免多次传播),公正性

影响信息来源可靠性的因素:偏见,利益,认识的局限性

偏见:观念,爱好,信誉,虚荣,羞耻,忠诚,报复,野心,逃避

新闻报道从来就是受倾向支配的,虽然它们无一例外地自称中立,多元,真实。多元只能靠读者自己读不同报纸的方法获得。许多公正表达了全部立场的媒体最多是做了些更精致的包装。观念和利益因素管制着所有媒体。

报纸的倾向的来源:

  • 记者自己的偏见、兴趣和观念,他不报道自己不喜欢、不能说清的东西
  • 来自他公司的利益要求:信息是商品,媒体是商业,第一宗旨是报道大众喜欢看的,以提高利润

如明星的八怪一定多与矿工的挣扎故事。

  • 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偏见,记者不会报道大众没有兴趣的文化消息,或已有意识形态不能解释的东西

对于一般人,他的世界观等于他每天从媒体上看到的东西。而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很可能导致民众对世界的认知的偏颇。喜欢看什么,媒体就给他看什么,投其所好,继续赚钱。比如,媒体从不会报道飞机安全降落,而是飞机坠毁。如此导致很多民众认为飞机是不安全的,但实际上只是事故的发生几率被媒体无限放大了而已。

客观性的最好保证:多方面的独立来源

关于信息可靠性的判断准则:

  • 证据来源的信誉
  • 证据来源的资格
  • 证据来源的公正
  • 证据是相关的吗
  • 该证据和其他的观察、常识和知识一致吗
  • 证据获取的背景和条件是怎样的
  • 什么是描述,什么是解释:从花哨的文字中找到事实,并牢记这只是记者看到的部分事实

Chapter6:充足的思考:推理(1)

一个合适的推理在于前提充分支持结论,首先前提和结论要相关。

证据的相关性,充足性,有效性

  • 相关性:前提和结论必须相关(资格)
  • 充足性:前提对结论构成了足够的支持
  • 有效性

证据的相关性

如运动员因气闷而中途退赛和证明污染对运动员影响的论证是无关的。因为气闷的引发因素有很多,不一定是因为污染。

无关谬误,支持不充分谬误

相关是相对的:不能以反驳对手个人的方式来反驳其观点

如母亲要女儿不要多喝酒,他对身体有害。女儿反驳说“你说这话不奇怪吗?你在聚会时总是多喝酒还抽烟”
这种反驳是无关论证。母亲自己喝醉不等于过量饮酒对身体没有坏处。

前提不应该依赖于结论。(为前提的辩护必须独立于结论)

如“上帝存在,因为圣经是这么说的。”

推理的充足性

归纳推理:从个别、过去的例子推论到普遍、未来。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可导致新知识,但结论大于前提,可能错误;演绎推理不会导致新知识,但胜在准确(当前提正确时,结论正确)。

诱导推理:各种证据综合在一起,为结论提供很强的但不是决定性的支持。

如证人说被告开了枪 + 子弹从被告抢中射出 + 有人听到被告说要搞死受害人 != 被告一定是施害者

回溯推理:根据已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经验,提出一个关于这个现象的原因或规律的假说。可信与否,在于它是否是一个最佳解释。

实践推理:包含目的前提 + 手段前提

评价论证的三步骤:

  • 找出论证,将其标准化,最好用图来展示其结构
  • 区分论证的推理类型
  • 根据推理类型来运用相应标准评价论证

检查有效性:寻找反例

检查推理的形式

1.肯定前项的推理

如果P,则Q 。
P。
所以,Q。

上面是肯定前项。

2.否定后项推理

如果P,则Q。
非Q。
所以,非P。

3.选言推理

P或者Q。
非P。
所以, Q。

老师要么在教室,要么在图书馆。既然他不在教室,那就肯定在图书馆。

4.假言推理

如果P,则Q。
如果Q,则R。
所以,如果P,则R。

几个典型的无效推理形式

1.否定前项谬误:不能通过否定充分条件的前项来否定其后项。

如果P,则Q。
非P。
所以,非Q。

上面是错误的。P只是Q出现的一个原因。

2.肯定后项谬误

如果P,则Q。
Q。
所以,P。

错误原因:P不是Q出现的唯一原因。

归纳推理

1.简单枚举归纳

2.统计归纳

检查方面:

  • 前提(样本)例子和结论的相关性
  • 样本的代表性,选取的随机性
  • 样本的数量
  • 调查问题的明确下,计算、解释的准确性

类比推理

检查:

  • 事物间相似性的真实性
  • 相似性的数量、种类和重要性
  • 差异性的数量,种类和重要性
  • 相似性和差异性与结论中的性质的关系
  • 相似性和不相似性的比较、权衡

Chapter7 最好的思考:推理(2)

理智不能感觉,感官不能思考,知识只能产生于它们的联合。(康德)

因果推理:原因如何导致结果?

关于因果关系(:原因导致结果的关系)的推理:

  • 用推理来得到因果认识
  • 依据因果认识来推理

用充分和必要条件表达因果关系

  • P是Q的充分条件:有P则Q,但P不一定是唯一产生Q的原因
  • P是Q的必要条件:没有P则没有Q,但有P不一定产生Q
  • P是Q产生的一个因素,非充分非必要

原因总是条件的集合

  • 强调非单一原因决定论
  • (p+q+w+d+)—>Q

逻辑误区:错把关联当因果

小布什:在我任期内,曾有连续52个月的就业增长。
如果小布什坚持把就业增长算在自己头上,那么他也得承受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责任。

把偶然的相关现象推断为因果关系,被表面的联系迷惑。“因为跟着他发生,所以由他发生”。

科学中的推理

问题——假说——检验——证伪——新问题

证伪(否定后项的推理):
如果H,则P。
非P。
所以,非H。

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解释。

决策

行动——状态(与不同可能行动的结果有关的可能状态)——结果(每个行动-状态相结合所导出的结果)——价值(用来排列各个结果的重要性和可取程度的标准)

决策原则

  • 最佳行动原则:结果总和的预期值最高的行动
  • 满意行动:最差结果都令人基本满意
  • 赌博:选择那个有一个结果是最高值的行动
  • 保险:选择最差结果值比别的行动的最差结果都高的行动
  • 中间原则(理性主义):平均值比别的行动结果的平均值都高的行动

Chapter8:深入的思考:挖掘隐含假设和基础

没有假设就没有证明,在任何论证里,必须审查假设。

  • 预设假定
  • 隐含前提
  • 支撑假设

(谋杀是不可容忍的)。
堕胎是谋杀。
所以,堕胎是不可容忍的。

如何寻找隐含假设

  • 寻找连接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如果持续干旱,土地就会沙漠化。
    中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所以,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扩大是必然的。

  • 符合逻辑的有效性

    如果禁止烟草公司做广告,他们就省下了这笔钱。
    有了钱,为了和别的公司竞争,它们会降价)
    所以,禁止烟草公司做广告就导致吸烟的增加。

  • 想象和排除反例

补充隐含假设的准则

  • 目的:使论证有效、完善
  • 忠实原意
  • 宽容原则:不要构造不符合论证原意的隐含假设
  • 强弱合适:使用最弱的、可使论证有效地前提
  • 保持性:不会使原来的前提多余
  • 可检验性和可信性:隐含假设可被检验,且没有被证伪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