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点总结

Abstract: 广播电视概论的课程笔记。主要从广播电视本体、传受主体和产制实务等方面了解了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与规律、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产制流程、广播电视传受关系、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与职业要求等。

00 导论

数字时代广电新发展

  • 唱衰和看好: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冲击;
  • 仍是最大众化的媒体:仍是首要且重要的信息来源;
  • 变革寻求新图景:融媒体;国家政策;三微(微博,微视频,微信)一端;
  • 在媒介“互联 +”到“智能+”浪潮的推动下, 播电视加快互 联互通、融和 体化的步伐,凭借视听媒介先天优势和传统优
    势深厚积淀,在资讯视频化、视频资讯化的 再次乘 破 浪。
  • 视频发展:发挥传统广播电视的先天优势;可视化运用:不断开掘交互性、故事性的可视化手段
  • 电视成为数字移动及多媒体终端;
  • 传播 式及互联 化、传播内容互动化、 用户体验智能化

第1章: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作用

1.2 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

❖ 广播电视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的大众媒介
❖ 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及其媒介物是广播电视传 播的物质基础

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 物质属性,即由广播电视物质基础决定的性质。有学者也称之为自然属性。
  • 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是即时形象性
  • 即时性是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着的时效特性
  • 形象性是视听符号构筑的整体形象性
  • 即时形象性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时效性与形象感的统一

三、广电的比较优势

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决定其传播优劣势
传播时效:及时性、实时性
传播的空间:无远弗届,“在场”传播

在场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广电在场传播:传播者调用多种采制手段和传播符号营造一种时空同步的物理场,尽可能给出有声有色的信息,让受众在丰富的信息场中获得身置其中的心理感受

❖ 传播符号:视听兼俱,整体性形象
❖ 传播接收:家庭接收,个人接收;“随时、随 地、随身 ”

四、传播劣势

线性媒介,传播的易逝性。
❖ 视听符号传播带来的信息的浅表性。
❖ 接收的随意性
❖ (数字技术和全媒体运用,使得传统广播电 视可以扬长补短)

1.2 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

❖ 广播电视机构和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阶级性, 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政党、阶级、或利益 集团服务。
❖ 在我国,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都具有党性, 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媒体的“喉舌”性质。

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

❖ 广播电视受众面广
❖ 传播内容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 传播方式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1.3 广播电视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
❖ 传播信息是广播电视的基本职能,受众接触广播电视的 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 “新闻立台”,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主干。(除专业频道 外)
❖ 二、环境监测
❖ 三、文化传承
❖ 四、怡情悦性

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
❖ 用辩证眼光看待广播电视的正面作用与负面
影响。
❖ 信息过载造成的“信息焦虑”
❖ 过度形象化、在场性传播造成媒介奇观,纵 容“窥视欲”

简单理解文化传承功能,迎合低俗文化
❖ 煽情主义泛滥,满足于情感的渲泄,而少了 理性的与行动的参与。

第2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

2.1 基本概念

❖ 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
❖ 1、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 2、狭义的广播,仅指声音广播

1、广播的划分:无线广播/有线广播;调频广 播/调幅广播;模拟广播/数字广播;地面广播/ 卫星广播;等等。
❖ 2、电视的划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甚高频 (VHF)/超高频(UHF);模拟电视/数字电 视;地面电视/卫星电视;等等

传输网络和制式:
1、 传输网络: 包括发射网、传送网和接收装置
传送网主要有微波中继传送、导线(光缆、电缆)传 送、卫星传送
2、 制式 广播的制式:调频和调幅 电视制式:NTSC、PAL、SECAM

2.2 广电技术发展

一、广播的发展

❖ 经历三个时期:
❖ 1、初创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电磁波的理论 及实验;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首座广播电台。
❖ 2、发展时期:二战前后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初。
❖ 3、繁荣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末直到现在。技术不断发 展,出现立体声广播、数字广播等;出现窄播趋势。

二、电视的发展

1、 电视的诞生: 保罗.尼普库的机械扫描法(盘) 被称作“电视之父”的贝尔德 首座电视台:BBC

2、 电视发展的主要阶段: 黑白电视阶段
彩色电视阶段: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 目。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1962年,美国首次利用 “电星一号”通讯卫星传播电视节目,至此,开启了电 视太空传播时代。

3、 电视发展的趋势:
❖ 高清晰度电视:1989年,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每天播出
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国家。
❖ 立体电视
❖ 文字电视
❖ 交互式电视
❖ 网络电视
❖ 手机电视

2.3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 一、美、英、日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 1、美国广播电视事业
❖ KDKA电台,1920年
❖ “美国之音”,1942年
❖ 四大广播网
❖ NBC,1926年
❖ CBS,1927年
❖ ABC,1943年 ❖
福克斯广播网

CNN的发展:
❖ 1980年创办
❖ 新闻报道的理念:独家新闻;同步报道;题 材广泛
❖ 《新闻教室》
❖ MSNBC

2、英国广播电视事业
❖ (1)广播业
❖ 英国广播系统由BBC广播网(5个全国广播电 台)、38个地方广播电台和200多个独立地方 广播电台、3个独立全国广播电台组成。英国 的国际广播由BBC经营,设有BBC世界广播 电台

(2)电视业
❖ 公共电视:BBC1、BBC2,C4(被称作新型
公共广播模式)
❖ 商营电视ITV,C5
❖ BSkyB ,1991年成立 ❖ Ofcom,电信监管局

日本
❖ (1)NHK,1925年3月电台广播;1953年2 月电视广播。公营体制。
❖ (2)日本民间广播协会联盟:包括153家民 营商业广播公司。私营体制。

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
❖ (一)我国大陆广播事业 ❖ 1、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 境内第一家电台:1923年,奥斯邦在上海开 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电台:1926年,哈尔滨无线广播 电台
❖ 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私营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 司广播电台
❖ 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公营电台: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 台
❖ 国民党政府的电台: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

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 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这一日成为 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5日,将北京新华 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数字广播:1996年开始数字化广播进程。

大陆电视事业
❖ 1、发端:1958年5月1日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开 播,北京电视台。
❖ 2、起步:1973年10月1日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3、发展:改革开放后,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 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86年,创建中国教育电视 台。
1985年,我国卫星电视事业开始。
❖ 现有中央、省级副省级卫视频道55个。

(三)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事业

(1)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 广播:第一个电台开办于1928年,“香港广播电
台”。
目前主要的电台有: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和新城电 台

(2) 电视:
起步于1957年。目前主要的电视机构:
亚视(ATV)、无线或港视(TVB)、卫星电视、 香港有线电视台、华娱(CETV)、 、传讯电视网、 凤凰卫视中文台(5个频道)
互动电视:1998年3月正式推出全球首创的互动电 视。

2、澳门:
❖ 广播电台,1933年,到1980年才正式命名:
“澳门广播电台”
❖ 澳门电视台,1984年
❖ 澳门卫星电视台、澳门有线电视台

3、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 主要的广播机构:“中央广播电台”、公营电 台、民营电台、军用电台

电视业:
❖ 第一座电视台:国立教育电视广播电台于
1963年12月正式播出。
❖ 主要的电视机构:台视(TTV)、中视 (CTV)、华视(CTS)、全民电视公司 (FTV)、公共电视台(PTS)

第3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第一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

一、符号的含义
1、定义:信息的载体
2、构成:能指+所指
3、表意:意指过程。它是一个双向的
动态的传播、分享经验与文化的过
程。

第二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构成

1、广播符号:有声语言、音乐、音响
❖ 2、电视符号:画面、声音、屏幕文 字、其他符号形式(如:图画、动画、 漫画、地图、图表、电子特技画面等)

❖ 一、声音的表意
❖ 1、有声语言:
❖ 包括解说词、现场声音语言、同期声。 ❖ 表意特点:
❖ 准确、不受现场时空的限制
❖ 交待基本事实
❖ 补充画面不足与不能
❖ 联结画面

❖ 2、音乐:表情功能、联结作用
❖ 3、音响:传达空间特征、渲染情绪、 塑造声音形象(与音乐一道)

二、画面的表意
❖ 1、影响画面表意的因素: ❖ 构图
❖ 景别:全、中、近、特
❖ 角度与高度:平、仰、俯/正、侧、背
❖ 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等

2.画面表意的特点:
❖ 形象性:具体的人、景、物
❖ 纪实性:只能记录镜头前的人物、事件
❖ 运动性:镜头内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 动等
❖ 多义性:含义模糊或多重意义

三、文字的表意
❖ 1、文字的运用(画内文字、后期加工上的文字)
❖ 2、表意特点:
❖ 准确,清楚,可以由表及里,跨越时空。介绍、解 释、补充
❖ 争抢时效(单独使用)
❖ 结构作用

第三节 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

一、树立符号系统观
❖ 声画符号构成有机系统。
❖ 不同类型的符号相互匹配,扬长避短。
❖ 音乐、音响、画面是非语言符号,擅长表达情 感、塑造形象。
❖ 有声语言、文字则是语言符号,可以表达抽象 的思想、情感。

二、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 不同符号组合获得多层次的含义。
❖ 直接意指,主要运用声画合一获得。
❖ 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形象的组 合形式。分为画内声画合一和画外声画合一。
❖ 具有声画同步出现,视听统一,高保真特点。
❖ 间接意指,主要声画对位获得。
❖ 声画对位:
❖ 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个内容中心,在各自独 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 式。
❖ 声音与画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差”,调动观众的参 与。

三、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与技法
❖ 声音语言:
❖ 物理性:音调、音量、音色
❖ 心理性: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引发人们感知的 心理因素
❖ 表情性: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引发的情感色彩

❖ 画面语言:构图、景别、角度或高度,镜头 运动方式,镜头的组接方式等。
❖ 长镜头:以写实性见长,多用于新闻报道或 纪录片摄制;
❖ 蒙太奇组接:能够创造时空和节奏,多用于 表现性风格的题材创作。

第4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构成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划分

1、节目定义
具有一定内涵,有相应名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条件下传播的,由声音和图像等要素组成的电子
符号系统。

(这是从符号要素界定其系统,也可以从体裁或类
型方面界定节目。)

2.节目类型【四分法】
1)新闻性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 谈》、
《纪事》等
(2)社教性节目:《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
(3)服务性节目:《生活》、《为您服务》、《天气 预报》等
(4)综艺性节目:《非常6+1》、《欢乐总动员》、 《春节晚会》等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

1、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要素 体裁:即样式。
2、广播新闻体裁
(1)体裁的划分
按是否运用音响的标准,分为又播体裁和录
音体裁。

广播新闻体裁

  • 口播体裁指单纯运用有声语言来表现内容的新闻
    体裁,包括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特写、
    广播评论等。
  • 录音体裁指运用的有声语言之外,还要运用实况
    音响素材来表现内容的广播新闻,包括录音报
    道、广播讲话等。

(2)广播新闻主要体裁例举

  • 广播新闻(口播新闻)
  • 录音报道:指采制新闻现场音响对新闻事实进行简明扼要
    的报道。
  • 现场报道: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解释、访问和录音
    的新闻广播形式。具有迅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
  • 实况广播(现场直播):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束 同步直接播出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传播时间上的同步性、 报道事件的相对完整性。

    3、电视新闻体裁
    ❖ (1)体裁的划分
    ❖ 消息类:又播新闻、 图片新闻、图像新闻、字幕新 闻、现场报道、访谈新闻、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 专题类:专题新闻与专题报道、调查性报道、电视专 访
    ❖ 言论类:电视评论、电视论坛、编前编后、即兴点评, 等等。

    (2)体裁例举
    ❖ 电视现场报道。它是最能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报道
    方式。
    ❖ 电视新闻调查就某件新闻事件、某个重大社会问题、 社会现象作深入调查的节目形式。《新闻调查》
    ❖ 电视专访:《高端访问》
    ❖ 电视评论:《焦点访谈》

    4、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发展
    1、早期新闻性节目:信息量小、时效性弱、形式单一

北京电视台1960年节目表显示:图片报道(18:55,5分钟)、电视新 闻/国际新闻(19:30,10分钟)、简明新闻(21,40;5分钟)
中央电视台1984年节目表显示:午间新闻(17:00,5分钟,同周一至 六)、午间新闻(18:00,周日,15分钟)、新闻联播(19:00, 30分钟)、观察与思考/电视论坛(周一,两周一次;20:00,15分 钟)、专题报道(周三、四,20:10,15分钟)

央视1993年第一套节目表显示:上午:新闻(7 点、8点、10点,各20分钟)、午间新闻(12 点,25分钟);下午:14点、16点、18点新 闻5分钟或10分钟;晚上:19点新闻联播,21 点新闻10分钟、22点新闻30分钟、零点新闻

2.新闻性节目的发展: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丰富
❖ 央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新闻改革:新闻 滚动播出;新闻直播年;名牌新闻栏目;加大深度 报道和组合式报道;新闻频道;参与国际新闻竞争; 等等
❖ 东方卫视的“新闻立台”策略
❖ 栏目化、杂志化
❖ 播新闻、说新闻、演新闻
❖ 民生新闻、公共新闻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性节目

❖ 1、特性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
施教育者的权威性
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的形象性

2、作用
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补充正规学校教育

  1. 类型
    ❖ 社会性教育节目
    ❖ 知识性教育节目、对象性教育节目、竞赛性教 育节目
    ❖ 教学性教育节目
    ❖ 综合教学、专业教育、应用

第四节 广播电视服务性节目

❖ 1、服务性节目的定义
❖ 指那些实用性强、作通信息、作咨询、当 参谋、反映群众呼声等方式,直接为社会 各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受众排忧解难, 对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作 用的广播电视节目。

2、特性:实用性、能直接产生影响作用.
3、类型:
❖ 独立形态的服务性节目:
单项性服务节目,如《天气预报》
综合性服务节目,如《为您服务》
❖ 非独立形态的服务性节目:指其他类型节目中含有的 服务性要素

第五节 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

❖ 1、文艺性节目的定义
❖ 或是以音像形式传播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 或是以音像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广播电视节目。
❖ 2、特性:兼融性、渗透性、综合性、连续 性

2、类型:
❖ 直播节目类型:
❖ 音乐、戏曲、舞蹈、文学、电视小品、文艺专
栏、综合性文艺节目
❖ 加工节目类型:
❖ 电影录音剪辑、MTV、LTV

六、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
❖ 立足媒介特性,张扬形象传播优势
❖ 借助新媒介技术,追求更深度的参与互动
❖ 面对竞争压力,求得个性化生存
❖ 适应受众需求,打造多元化的节目类型

第5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广播电视采制的含义、新闻类节目体裁

新闻类节目体裁

新闻体裁的分类,历来不统一。尤其因电子传播手段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因新闻业务改革的深入和记者创新意识的加强等原因,新闻体裁的分类更是多种多样。从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传统的新闻体裁有的仍保留下来,至今仍适用;有的已被淘汰不用,有的是新出现的样式。一般而言,常见新闻体裁(这里仅就新闻报道体裁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类:

1.消息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篇幅短小,特别讲求时效。消息又有报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口播和录音新闻)、电视消息(口播和声像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分,消息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2.通讯
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它和消息均是主要的新闻报道形式,是记者的常规武器。通讯也分报刊文字通讯,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等。从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通讯也可分成多种类型。
3.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它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断、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印象。新闻特写有报刊文字特写、广播特写和电视特写。
4.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各种新闻体裁都可作深度报道,几种体裁的溶合往往更适合于作深度报道。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流程

一、采制流程含义
1、采制:即采访与制作的统称。相当于广义上的制作,指包 括节目内容选取、采录、编辑、合成等环节在内的整个 生产流程。
2、采制流程:
❖ 多种划分。这里分作前期、后期。
❖ 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纤技术的运用,前后期界 限越来越模糊,形成“制/播合一”流程。

一般性制作流程:
❖ 前期:策划、选题、脚本(撰稿)、录制
❖ 后期:画面编辑、画面编辑、文字编辑、音乐音响合成, 特技运用、节目包装等

新闻类节目采制流程:
❖ 前期:选题、采访(前期采访)、拍摄(现 场采访,也叫实地拍摄;现场报道)
❖ 后期:画面编辑、文字稿(解说词)编辑、 音乐、音响(包括同期声、实况音响)的合 成、播出。

二、采制的重要地位

1、采制手段和方式构成了节目传播形态。比如,ENG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有了它才有了电视现场报道。
2、采制手段与方式影响着节目信息承载的数量与质 量。比如,微波中继采访,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 使得电话连线这种双向互动式采访成为可能。
3、采制过程与节目本身融为一体。现场直播或者纪实 性节目都会有意地保留节目采制过程的细节、氛围 或突发状况,使之具有原生态。

二、采制的重要地位
1、采制手段和方式构成了节目传播形态。比如,ENG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有了它才有了电视现场报道。
2、采制手段与方式影响着节目信息承载的数量与质 量。比如,微波中继采访,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 使得电话连线这种双向互动式采访成为可能。
3、采制过程与节目本身融为一体。现场直播或者纪实 性节目都会有意地保留节目采制过程的细节、氛围 或突发状况,使之具有原生态。

三、采制理念
❖ 采制既是技术手段,也是传播理念。“媒介即 信息”用到这里可以说采制即节目。
❖ 1、时空观:实时在场
❖ 2、真实观:记录、再现、虚拟
❖ 3、节目观:策划、制作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采制

❖ 基于媒介特性要求的整体性思维
❖ 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
❖ 采录保持现场感、真实感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录的特点
❖ 1、采录的含义:采访与摄像/录音的统称。
❖ 2、采录的重要性:
❖ 获得新闻事实的素材;
❖ 形成报道的基础;
❖ 直接成为报道的表现形态,如无剪辑拍摄、现 场直播。

❖ 3、采录的特点
❖ 采访手段的多样性
❖ 采、编、播一体化
❖ 记录现场的原生态
❖ 建立采访者、被采访者和受众间的交流感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录的要求
❖ 1、 精心选材:
❖ 衡量选题的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
❖ 两把尺子:
❖ 一是新闻性:重大、影响,相关。国外有人称三“I”。
❖ 二是可视性或可听性,它是广播电视媒介个性优势所 在,决定着题材的可操作性。

❖ 选题的来源:
❖ 相关文件、其它媒体(同行)、新闻线人 (报料)、跑线记者常规性、突发性题材、 部门提供线索、社会提供、企业、事业 单位提供

❖ 2、 访前准备充分:
❖ 采录设备检查与准备
❖ 文字及其他相关材料准备

❖ 3、 现场采录:
❖ 保持过程性:音响与镜头段落记录过程
❖ 传达现场感与真实感:
❖ 注意镜头运动与构图要有空间感 ❖ 捕捉细节

❖ 记者采访
准备访问提纲(有形或无形)
导入性交谈
问题间应有一定的逻辑性
问题可开可合,因人而宜
善于发现访问对象谈话中的问题

记者(出镜/出声)的特殊要求
❖ 口齿清楚,完成现场评述
❖ 举止装扮得体,与环境相适宜,丰富非语 言信息
❖ 把握报道思路,善于场面调度,结构报道

三、广播新闻采录的特殊要求
❖ 1、精心采录现场音响
❖ 音响的作用:
❖ 音响的采录:
辅助性的音响:显明新闻发生的空间时间特征;显明
新闻事件的某些特征;显明新闻人物的某些特征等。
主体性的音响:叙述事实、观点(人物访谈)
❖ 音响采录的原则:真实、典型、清晰、精当

四、电视新闻采录的特殊要求
1、电视新闻摄像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 现场采访,严守现场时间和空间。
对于时过境迁事与人物因采用现实的
事与人为载体,载负起所述事与人。

用画面说话原则
画面是一种语言,有它自己的词汇,
修辞规律。
画面是思考的结果。
重视同期声原则

2、电视新闻的拍摄内容
❖ 介绍性镜头:交待新闻发生的基本要素
❖ 中心性镜头:交待新闻事实的主体
❖ 插入镜头:用于场景转换、节奏调整

3、电视新闻摄像的拍摄规则
注意遵守轴线规律
注意突出主体画面
注意画面的连惯性,如M句子
注意画面节奏,包括画面长度、镜头运动和
主体运动、画面色彩影调
注意起幅和落幅

第三节 广播电视非新闻类节目的制作

❖ 几中主要的制作方式
❖ 制作的任务
❖ 制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 节目合成

一、电视制作方式
❖ 是否有后期划分:
❖ 先录后播
❖ 无剪辑摄制
❖ 实况转播
❖ 实况录像
❖ 现场直播

❖ 依据制作空间分为:
❖ 演播室制作
❖ 现场制作
❖ “演播室+现场”制作

二、制作的任务
❖ 1、前期准备:
文字准备:策划、选题、脚本(撰稿)等
物资器材准备
❖ 2、中期采录:采访、录音、摄像等
❖ 3、后期合成:画面、声音、文字等的编辑组 合

三、制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 各类制作人员:
❖ 策划、制作与编导人员
❖ 撰稿人员:负责文字脚本
❖ 技术人员:负责摄像、录音、照明等 ❖ 媒介人员:主持人、播音员

(一)策划
❖ 1、策划:综合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 2、策划五要素: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方法或手段、策划对
象、策划效果测定和评估
❖ 3、策划的内容:
创作策划——好点子
制作策划——节目风格形式
传播策划——定位和效果
经营策划——效益分析
实施策划——制作部分的优化组合

(二)制片人
❖ 1、概念:从电影生产中借用过来,指广播电视节目生
产的主持者、投资者或其代理人。
❖ 2、职责:
——主持节目的整体设计
——参与节目的制作与管理
——做好节目的发行与播出
——经费预算、审核与管理

(三)编导(编辑、导演和导播)
❖ 1、任务:指导节目制作;编排审查播出节目;组织
领导通联工作
❖ 2、编辑
——广播节目编辑:驾驭广播语言、编写串联词、 不同节目类型的不同编辑要求
——电视节目编辑:驾驭图像编辑技巧、写好报道 词(解说词)

四、合成
❖ 1、含义:将编辑或挑选好的语言、音响、音 乐与图像(文字)等节目要素,按一定的规 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成为表现主题 思想可供播出的节目成品。
❖ 2、特点:
❖ 时间性、技术性、协调性、综合性

❖ 法则
❖ ——主次律
❖ ——互易律
❖ ——分立对位律
❖ ——听觉的相对完整律 ❖ ——淡出淡入律

第6章 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与作用

❖ 一、地位
❖ 在传受双方关系与传受过程中显示的传者的 地位。
❖ 主导性的、强势传者地位。“魔弹论”,传者中 心。
❖ 平等的、适度媒介权力。

❖ 二、作用
❖ 1、内容采集
❖ 2、内容的加工
❖ 3、内容的传送与反馈

❖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
❖ 一、理论素养
❖ 政治理论水平、综合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 ❖ 二、专业技能
❖ 笔头、又头、镜头的表达能力。
❖ 三、职业道德
❖ 敬业精神、坚持“双为”服务原则

❖ 第三节 广播电视传者——主持人
❖ 一、主持人界说
❖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策划或制作、串联把 握一个栏目节目,以其个性方式 直接与 受众进行平等交流的媒介人物。

❖ 二、分类
❖ 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
❖ 采编播合作的主持人(分离)
❖ 客串主持人

❖ 三、主持人作用
❖ 1、节目的参与者:参与节目采制
❖ 2、节目个性的体现者:使之形成有机整体
❖ 3、传受互动的实践者:情感与信息交流互 动

❖ 四、主持人个性风格
❖ 相对独立稳定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 1、新闻节目主持人
❖ 2、综艺节目主持人

第7章 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与作用

❖ 一、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
❖ 受众主体地位
❖ 理论上讲:节目经由传者与受众的共同生产 完成。
❖ 实践上看:受众即是市场,是媒介赖以生存 发展之本。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作用
❖ 1、参与传播:受众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节 目
制作和播出过程。
❖ 2、反馈信息:受众接收节目的反响,受众借 助电话、短信、网络、书信等方式,表达对 媒介内容的评价、建议。

一、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1、受众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
2、受众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受众接收行为的主动性和随意性

随着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借助方便快捷的通
讯工具,受众的媒介接触显示更鲜明的主动性
和个性化特点。

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

❖ 1、目标受众
❖ 2、基本受众
❖ 3、参照受众
❖ 4、潜在受众
❖ 在实际的媒介接触中,受众与媒介和传者的关系 会发生变化。切中受众心理与需求的传播则有利 于受众朝向理想受众发展。

第三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一、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
1、受众的心理特点 好奇、求益、娱乐、逆反、认同等
2、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社会文化、个人兴趣爱好、自我期待等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
❖ 1、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理论)
上个世纪四十、七十年代实证研究成果:使用 与满足的形式:感情释放(或替代性的感情经 验);愿望的想像;有用的建议。
❖ 2、受众使用媒介和获得的满足与媒介的功能、 媒介的特性、受众使用媒介的社会原因等有关。

第四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一、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内容
❖ 收视/听率调查。视听率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收 看/听节目的户数(人数)除以同一地区拥有电视 机/收音机的总户数(人数)的百分比。
❖ 受众群的构成。
❖ 受众对节目的评价,如节目偏好、认知、满意度等。

二、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方法
❖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量表法等。

三、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应用
❖ 节目制作、频道规划和广告经营等方面。

第8章: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

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界说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含义
1、国家管理广播电视业的制度、政策, 广播电视业的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它 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所有制形式、隶属 关系、组织形态、内部结构和人事制度 等等。
2、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多个层面:
❖ 宏观:指国家制订的有关广播电视的法规政策
等;
❖ 中观:指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经营模式等;
❖ 微观:指广播电视节目采制、人员管理等方面 的内容。

二、主要的广电体制类型
多种划分方式;
❖ 二分法:商业型和非商业型(公共型)。
❖ 三分法:国有型、公共型和私有型。
❖ 四分法:国有国营、公有公营、私有商营 和混合型。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的广电体制

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回顾
❖ 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7)
❖ “条块结合,以条为主”,中央和省(包括自 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的体制。

❖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四大会议召开前(1978- 1991)
❖ 广播电视在“四级办”方针指导下空前繁荣
❖ “广播电视二重性”理论讨论
❖ 第三阶段:十四大会议召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 2001)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开始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 化模式

❖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
❖ 入世后,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开始逐步开放, 加大与世界传媒业的接轨,事业和产业分开 运营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二、我国广电体制的基本特征
❖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可合可分的多样性公
有体制
❖ 2、强调政治属性,坚持党管原则
❖ 3、一定的市场化取向

第三节 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趋向

一、世界主要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动向
1、私有商营化
❖ 私有化浪潮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 到更趋明显。原来实行国有体制和公有体 制的国家纷纷将广播电视私有化。
2、管制放松化 各国对广播电视事业的管制趋于理性化,
对原来过于严格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3、体制多元化
理顺意识形态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政府和 广播电视行业的关系,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是世界广播电视体制调整改革的一大趋势。
4、媒介集团全球化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些通过 兼并、联合组成的媒介集团已越过 国界,它们的联合模式、内部的管 理体制等也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国。

二、我国近年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态势
1、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体制。
2、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态势
❖ 宏观层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的,在政府宏观
调控下市场化有序运行的宏观管理体制。包括:转
变政府职能,确立发展战略和提供法制环境。
❖ 中观层面:集团化是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必由 之路。
❖ 微观层面:建立制播分营体制;建立现代人 力资源管理机制等

Thanks!